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剑桥毕业生自述:毕业20年后,同学们都“混”成了这样...

时间:01-30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37

剑桥毕业生自述:毕业20年后,同学们都“混”成了这样...

看点前两天,剑桥放榜的消息又刷了不少屏。谁收到了offer、他们有什么样的背景,都是大家关注的内容。但是,上名校一定意味着一生的成功吗?下文的作者在20多年前就以国际生的身份考入剑桥,她也一度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如今,她遍观身边的剑桥校友,有了自己的答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留学全知道 (ID: EduKnow)文丨暖暖 编丨Luna这两天,我们的朋友圈频繁被剑桥放榜的消息刷屏。在“全民名校”崇拜下,我们习惯乐此不疲地传播牛娃与学霸的事迹,庆贺与狂欢,但孩子们进入名校后呢?以及从名校毕业后呢?学府的大门被关上,垒砌的城墙内外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希望知道。机缘巧合之下,我们联系到安硕。开始,她身上有着太多“标签”吸引着我。安硕,有着多国求学经历,日本读小学,后来到英国读高中,于2004年考入剑桥大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一波去英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我们访谈安硕,原本是希望她能跟我们聊聊她是如何申请英高以及考上剑桥的,以抹平信息差。但访谈结束后,我意识到比起如何进名校,名校毕业生的走向与心理状况问题可能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安硕告诉我,她的剑桥同学有被退学的,以及她的很多名校毕业的朋友,都成为了普通人。二十年前,安硕靠“自鸡”考上剑桥;如今,她成为母亲,面对如今的“鸡娃浪潮”,她与之保持距离,拒绝被裹挟进去,她只希望女儿快乐与平安。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从人大附出走我叫安硕,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关于北京的童年记忆,其实不是特别多,因为6岁时我就跟随父母去了日本。当时我的父亲任职于日本公司,拿的是日本工作签,这个签证允许携带家属。就这样,我在日本生活了6年,就读的是名古屋的某公立小学。关于日本小学教育,相信很多人从大大小小的媒体与短视频里也刷到过不少,比如日本的食堂很干净,小朋友要值日做清洁,以及在体育课上,日本小朋友做着翻跟头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只能说这些都是真实的。在学业这块,当时日本社会“鸡娃”的很少,现在回忆起来,在日本上学的6年充满了诸多美好的回忆。小朋友时期的安硕和父母一起在富士山玩耍但是我会存在身份认同问题。初来乍到时,我年纪还比较小,小朋友的语言习得能力很快,我是很自然就完成了语言切换。有一段时间我中文还没有日语讲得好,我就主动要求报班去学中文。如果去日本读小学是被动安排,后来我回到北京读中学是我自己的主动要求与选择。我记得很清楚,五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叫《大地之子》的电影,里面有句台词——“不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可耻的”,这句听起来颇具教导味的台词,给当时的我极大的心理冲击。那时我就决定要回国读书。比较幸运的是,回国后,我适应得还挺快,中考时还考上了人大附。其实我初中时成绩一般,当时要报考人大附时,我的班主任觉得我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大病,但我想着“试一试,万一呢”?结果还真考上了,算是擦分考上的。来到人大附后,才真算是开了眼界,感受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即使那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人大附,同学们就已经很“卷”了。大家不仅是成绩很好,其他方面也很优秀。特别是有些重点班的同学,会让你觉得遥不可及。我隔壁班级,有一个同学国际象棋,在他那个年龄段全国排第一,上一届有一个同学舞蹈也拿过全国第一,而我在人大附就是平平无奇一普娃,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有机会考上清北,后来却兜兜转转上了剑桥,我现在有时候都在感叹,大家都在说“弯道超车”,这就是说的我啊。大家都说人大附很好,后来为什么要转学到国外读高中呢?这里其实有一个“较劲”的故事。安硕大学毕业后,安硕的父母来英国看望女儿,安硕带领他们参观女校,安硕告诉我们中间牛津毕业的物理老师对她影响很大我的爸爸是北大毕业的,初二的时候,我们班开过一个班会,家长们被邀请到班会现场,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送一个礼物,当时我爸把他的北大毕业证书送给了我,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子承父业”。其实作为北大家属,我那时对北大还是有一些向往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一,那时我去日本交换留学,身边很多日本朋友以东大为目标,我查了排名,咦,发现世界排名比北大还高,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那时就想着考东大;再后来,我又听到一个在人大当老师的亲戚讲,欧美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比日本留学回来的更受重视,我又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但因为啥都不懂,于是我就跟我爸妈去找留学中介,在咨询的时候,全程我爸妈基本上都没张嘴,就我跟顾问一直聊,聊完后,我便决定要去英国,而且我想考牛剑,当时人大附还没有国际部,中介告诉我,要想申请牛剑得先去英国读两年的A-Level。于是,高二下学期,我只身来到了英国开始了低龄留学。“我在英国读高中”我在英国就读的高中,全名为Harrogate Ladies’ College,这是坐落于约克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女子高中。实际上,我最开始要读的是另外一所英高A校。在来到约克郡后,我听从中介的安排,先是去了一所语言学校待了三个月,但在语言学校时,我从住宿家庭和老师那里了解到A校的真实情况,“又远又偏”,就没去A校。所以家长们在选择英高时,最好能实地考察,多做“背调”。在放弃A校后,我自己DIY申请来到Harrogate Ladies’ College,这所学校在鼎盛时,排名能排到全英Top10,但现在排名不太稳定,各个机构提供的排名榜单也不一样。我们那一届学生大概有七八十人,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大概有6个左右。当时学费加上生活费,两年差不多花了60-70万人民币,但这是20年前了,现在可以从官网上看到Harrogate Ladies’ College每学期收费14,410 英镑,英国高中一年是三个学期,这样算下来学费一年是43230英镑(折合人民币39万/年)。整体而言,现在英国私立高中学费大概都在4-6万/年英镑之间。安硕在女校时与华人同学参加毕业晚宴学校课程是走班制的,就像上大学一样,上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每天我们8点多上课,4点多就放学了,没课的时候,大家就自由安排。我算是同学里比较“自卷”的类型,一般大家会修3门课,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会被允许修4门课,我修了6门(数学、高数、物理、地理、中文、General Studies),前面4门耗费的精力比较多,尤其是地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实比较难。当然,我也选了在当地人看来比较水的课——General Studies,它类似于国内现在的道法课。但在申请时,英国大学招生官可以从选课里面看出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选了地理+General Studies,他们能够感受到我是一个想积极了解英国文化、融入当地的外籍留学生。最后很幸运,我拿到了6个全A(那时还没有A*),还上了当地报纸,因为当时我是整个约克郡分数最高的学生。我同时拿到剑桥和帝国理工的offer。算下来,我们高中大概有六七人被牛剑录取,其中有一个是深圳来的同学考上了牛津,剩下全年级差不多二三十个去了英国前十的学校。回忆起来,我能被剑桥(工程专业)录取其实不光是成绩上拿了6个A;在课外活动上,我做得比很多同学都要丰富,比如我到工厂、工地、律所等地方实习,也参加了Duke of Edingbrough’s Award Gold项目。为了给父母省钱,我尽量给自己找一些免费的项目。安硕和朋友们参加The Duke of Edinburgh Award拉练,类似于野外生存项目这些活动对我后来申请剑桥帮助挺大的,申请剑桥需要提交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笔试、面试,每一环都很重要,他们想要看到的是有趣的灵魂,而不是书呆子。总结来说,我走英高这条路,肯定比国内走高考路线的人要轻松很多。因此,我也观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为了所谓的“弯道超车”,不惜代价把孩子送来英国读高中,觉得读英高更有机会被牛剑录取。对于这个问题,我不置可否,相信各位教育专家们比我更有发言权。“全民鸡娃”浪潮下,我更想探讨的是“名校崇拜陷阱”。孩子们为了进入名校,不管是“被鸡”还是“自鸡”付出了诸多代价,但是进入名校,然后呢?剑桥毕业后,大家都是普通人来到剑桥后,我了解到每年都有中国学生被退学了。作为同是局内人的旁观者,我感慨很深。有些人,考上剑桥的那一刻可能就是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背后,为了这最高光时刻,他前面十多年的人生,可能都在卖力追赶,但目标一旦达成,他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感与无力感。剑桥是一个很考验大家自律的学校,有些学生进来后,学习动力不足,考试挂科,最后被劝退。那么,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呢?他们就收获了美满的人生吗?我身边认识很多牛剑毕业的人,他们也没有因为名校背景而有着“三头六臂”。大家最后都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经历着生而为人的鸡飞蛋打、低潮与挫败,人生该面临的挑战一个都不会因此而减少。不过,当一个普通人也挺好。但是,我时刻能感受到悬在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我有着多国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但遗憾的是,我并不是一个活得很松弛的人。剑桥毕业后,我工作、创业,渴望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双收,马达不敢停歇下来。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东亚社会“望子成龙”这样的底层价值观给我留下的烙印,我仍是一个相对单一化“成功定义”下教育出来的产物。回想在英国读高中时,我的很多英国同学学习各种东西,体育、乐器、戏剧、美术...…大家都是真心喜欢。我记得有一个本地姑娘,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最后没有去大学,而是先去舞蹈学院实现舞蹈梦,后来听说过了4-5年,她才去重新申请大学。我就读的女校,有很多老师都毕业于牛剑,他们觉得在一个中学当老师也挺好。安硕与剑桥同学们在一起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母亲,有着一个7岁的女儿,她就读于东城区的一所公立小学。现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与空间,被“内卷”、“鸡娃”、名校萦绕,大家奋力托举孩子的未来,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但作为曾经名校的局内人,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如果把名校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最后结果很可能会是失望的,考不上,是失望;考上了,然后呢?我在剑桥见过太多茫然、没有目标的灵魂。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一边寻找,一边自愈;一边摸索,一边和解。我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其实挺希望我父母能教我松弛,培养我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去消磨时光,在平凡的生活里热爱周遭的一草一木,但我的父母何尝不是东亚社会“学而优则仕”这一套单一价值体系下的束缚者,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并不能怪他们。我养育女儿,相当于把自己再养育一遍,成长的那些缺失和遗憾,我不希望在女儿身上上演。未来,我不执着于她非得上什么学校,她想学厨艺、园林都可以,我希望她快快乐乐,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与内核力。比起培养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培养一个拥有幸福能力的普通人才能发挥人生的“长尾效应”。最近,我看到查理芒格说的一句话,我把他这句话献给后半生的自己,也献给大家。“上天啊,请赐予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请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不同。”关注外滩教育发现优质教育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